褥瘡,又叫壓瘡,是由于身體局部皮膚長期受壓,影響血液循環(huán),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營養(yǎng)缺乏而出現(xiàn)的損傷、潰瘍甚至壞死。
很多人可能會說褥瘡不就是皮膚破損么?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呢?其實不然,據(jù)有關文獻報道,我國每年有6萬人死于褥瘡并發(fā)癥,而且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曾經得到過專業(yè)的醫(yī)療救助,可見,褥瘡致死一事在某種程度上并非謠言。
之所以在接受醫(yī)療干預的前提下,褥瘡患者依舊存在一定的死亡風險是因為隨著褥瘡進展程度的深入,患者如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療,則可能并發(fā)敗血癥、低蛋白血癥、骨感染疾病等,危及生命安全。
而褥瘡患者如果能夠獲得有效的藥物治療和良好的生活護理,該癥的康復機會是非常高的。只是由于褥瘡患者多數(shù)存在神志不清、行動不便、消瘦或肥胖、體質虛弱等問題,照護人員在長期護理過程中難以堅持護理細節(jié),忽視治療藥品的規(guī)范使用,導致患者褥瘡持久不愈。
以臨床常用來治療褥瘡的京萬紅軟膏為例,該藥在褥瘡的不同進展時期,使用方法并不相同。
對于長期臥床的褥瘡高危患者而言,在患者受壓部位定期涂抹該藥,可以有效預防褥瘡發(fā)生。
對于褥瘡淤血紅潤期(I期)的患者,局部涂抹京萬紅軟膏并用無菌紗布敷蓋后,輕輕按摩受壓部位,每日反復數(shù)次即可。
對于褥瘡炎性浸潤期(II期)及淺度潰瘍期(III期)的患者,照護人員應先用0.9%的生理鹽水沖洗患處,隨后將京萬紅軟膏涂于無菌紗布上敷于患處,每日或隔日換藥一次即可。
對于褥瘡壞死潰瘍期(IV期)患者應由外科醫(yī)生進行專業(yè)處理后再結合創(chuàng)面情況用藥。
在護理褥瘡患者時,最重點強調就是每2個小時為患者變換一次體位,但由于患者的具體情況不同,體位變換頻率應結合患者的皮膚狀態(tài)、身體情況等來綜合判斷,比如皮膚質地差、骨質突出特別明顯的患者,調整為1小時變化體位1次。
另外,對于坐輪椅的患者而言,每次坐輪椅的時間盡量不要超過1小時,每天控制在3次以內。
對于已經發(fā)生褥瘡的局部皮膚,在變換患者體位時要注意放緩力道,最大限度的減輕患處皮膚的摩擦和壓力。
其次,要注意保持患者皮膚的干燥和低潮濕度。這需要家屬或者護理人員及時為患者清理傷口滲出液、汗液以及大小便等,同時保持病床的干燥,及時更換床單、被褥和患者內褲、衣物等。在為患者清潔身體后,要注意擦干患者皮膚,或者在患者局部皮膚涂抹京萬紅軟膏等,有助于避免褥瘡進一步發(fā)展。
第三,褥瘡患者多長年臥病在床,受疾病折磨情緒常有抑郁、焦慮、暴躁等,家屬和護理人員要注意多和患者溝通交流,幫助患者疏解情緒,建立積極的生活態(tài)度,有助于褥瘡的緩解。
褥瘡的護理是一個長期、規(guī)范的過程,需要家屬或者護理人員在具有專業(yè)護理知識的同時,保持高度的耐心和責任感,才能幫助患者減輕褥瘡困擾。
標簽:“褥瘡必死”謠言下的護理難 何時休
上一篇:“老人得了褥瘡活不長”是真的嗎?
近期,有朋友在體檢中查出了竇性心律室性早搏,對此頗為不解,詢問我竇性心律室性早搏是什么意思,以及它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。為了幫助他和更多有類似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時常會遇到胸悶、氣短、心慌以及焦慮等令人不適的癥狀。為了尋求緩解,許多人會考慮藥物治療。但是面對市面上如此多的藥物,究竟胸
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或許有過這樣的體驗:突然感到心慌、氣短,甚至胸悶。當這些癥狀發(fā)生時,你是否想知道:心慌氣短胸悶什么原因造成的?又該如何有效